向“新”而行 科技“突围”新赛道丨一粒种子的太空之旅 让航天科技助力种业振兴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球背面的“土特产”安全着陆,一同结束“太空之旅”的,还有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研究院搭载的藜麦、苦荞等种质资源,不久后将进行品种选育。近年来,研究院持续开展太空育种研究,助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7月2日,在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研究院太平庄实验基地组培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已经筛选出的丹参、黄芪的优良品种进行快速繁殖,进一步扩大培育规模。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种子,其实经过了一场“太空旅行”,被神舟系列飞船分批次搭载返回地球。筛选出的种子相较普通品种具有药用成分高、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我们目前对搭载过的药材正在进行扩繁,通过传统手段和组织培养的手段,进行大量扩繁,下一步可以对栽培或者是育种有一个前提条件。” 航天育种研究院研究人员赵玲玲说。

航天育种难度大、挑战高,一粒种子要经历严格选种、遗传变异等重重考验,才能成功“上天”。由于种子在太空环境中受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等因素的诱变作用影响,能够有效缩短育种周期。

“常规的育种可能十年、八年就过去了,我们也不一定能选出一个好的品种来。在太空搭载完了之后,通常我们可能三到四年就能拿到一个很好的优良品种。”航天育种研究院研究人员张秀娟说。

2020年以来,自治区航天育种科研团队先后通过神舟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和天舟等飞船,搭载了230多份育种材料,目前均在地面选育中。除搭载选育外,研究院还开展了大量航天品种示范推广工作。截至2023年12月,已推广品种50多个,累计示范推广面积5000亩以上。

“研究院将围绕育种材料航天搭载与种质资源保藏、育种新技术与新品种的培育、作物全生长周期研究与精准的管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还有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服务五大方向,让航天科技助力我区种业振兴高质量发展。”航天育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瑞利说。  
视频来源:奔腾融媒

文稿来源:航天育种研究院

 

创建时间:2024-07-05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