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双聘”引进人才
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双聘”引进人才 |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学历 | 引进方式 | 职称/职务 | 工作单位 | 研究方向 | 业绩 |
1 | 官月平 | 男 | 1963.09 | 博士 | 双聘 | 教授 | 北京科技大学 | 磁性纳米 |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01年至2003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做博士后研究。主持承担过多项国家863、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发表SCI论文80余篇,申请或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国外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
2 | 刘国都 | 男 | 1982.02 | 博士 | 双聘 | 研究员 | 内蒙古大学 | 膦配体、不对称催化、天然产物全合成、高分子材料 | 在Rh催化的氢氨甲基化、不对称氢化、相转移催化的不对称烷基化、基于不对称合成基础的复杂天然及合成分子的全合成及化学生物学方向均有重要成果。在有机膦配体、小分子催化剂设计方面有丰富经验,对金属有机、不对称合成及天然产物全合成有深刻理解和认知。独立完成的手性天然产物活性分子有:(+)和(-)-Viridicatumtoxin B及其12个类似物。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科技计划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等项目10项,总经费共计725.5万元。骨干参与国自然面上等项目11项,总经费>7400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8篇, SCI论文15篇,其中,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 Prod. Rep.,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it., Org. Lett.等国际知名英文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2项,申请公开中国专利3项。代表性荣誉与奖励: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银奖(唯一指导老师),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独立完成人);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内蒙古“草原英才”个人、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引进人才、 内蒙古大学“骏马计划”高层次人才、第25届国际手性研讨会(ISCD-25)墙报奖。 |
3 | 孟克其劳 | 男 | 1969.09 | 博士 | 双聘 | 教授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教授,博士及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MW级先进飞轮储能关键技术研究”,2020.09-2023.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电能质量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及测试系统研制”,2015.01-2018.1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便携式风力发电机组功率特性野外检测系统的研发”,2016.10-2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最大功率跟踪及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研究”,2012.01-2015.12.风力发电直接提水型风光互补发电综合应用系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科技进步三等奖;风力发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系统,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科技进步三等奖。 |
4 | 王瑞刚 | 男 | 1972.12 | 博士后 | 双聘 | 教授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植物次生代谢与分子设计育种 | 近年来一直从事柠条等灌木分子育种和产业技术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5 | 石蕊 | 女 | 1986.03 | 博士 | 双聘 | 实验师 |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 | 牧草育种 | 一直从事牧草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博士期间主要利用转录组、小RNA和降解组测序技术挖掘扁蓿豆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基因和miRNA,并通过转基因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探明了扁蓿豆miR156的功能和作用,研究中获得的关键基因和miRNA不仅可以作为育种的早期判断指标,还可以为豆科牧草的抗逆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具备从事牧草分子育种相关科研工作的能力。 |
6 | 白朕卿 | 男 | 1985.02 | 博士 | 双聘 | 副教授 | 延安大学 | 药用植物育种 | 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次生代 谢调控与资源改良。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 30 余篇,其中 SCI 期刊 20 余篇,第一作者 SCI 文章 8 篇,并列第一作者 1 篇, 通讯作者 1 篇, ESCI 文章 1 篇,中文权威 A+期刊 1 篇。发明专利 4 项,实用 新型专利 6 项,获得外观专利 2 项,软件著作 3 部,主持国家基金 1 项,省级项 目 3 项。参与国家项目 2 项,其中面上项目 1 项,参与省级项目 4 项,撰写地方 标准 2 项。参编书籍 2 部。主讲课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药用植物学 次生代谢调控》等。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 项,校级大学生创 新创业项目 2 项 |
7 | 郭文双 | 男 | 1991.08 | 硕士 | 双聘 | 技术总监 | 中化集团 | 杂草防治 | 1)任呼伦贝尔晟通糖业科技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期间,编写甜菜种植技术手册; 2)在2021年中国甜菜糖业期刊发表《额尔古纳地区甜菜丸粒化直播栽培技术模式》; 3)在呼伦贝尔晟通糖业科技有限公司任职期间推广并改进大麦防风种植模式和甜菜田二次除草方法使得甜菜的保苗率和亩产大大提高,每年毁种面积由2017年的85%将至5%左右,平均亩产由1.8吨提升至2.8吨,呼伦贝尔区域甜菜面积由2017年种植6000亩,发展至每年不少于20万亩的甜菜种植面积。 4)在荷马糖业及晟通糖业任职期间,大力推动了智慧农业与甜菜产业的融合,具有较强的智慧农业落地经验; 5)在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世界五百强)任职期间,负责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甜菜全部种植及服务面积的农艺技术方案的撰写,农业技术的指导与落实。 |
8 | 赵莹 | 男 | 1987.06 | 博士 | 双聘 | 副教授 | 河南农业大学 | 植物保护 |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和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方面研究,围绕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病害监测与防控、生防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河南省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等奖励。近5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级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SCI 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 |
9 | 罗锋 | 男 | 1977.12 | 博士 | 双聘 | 教授 | 南开大学深圳研究院 | 材料学,集成电路与装备制造 | 在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本硕博学位,师从著名稀土领域专家严纯华院士。2010年12月加入马德里高等研究院纳米研究所,2013年12月提前获得研究教授(终身教职副教授),2016年6月晋升为资深研究教授(终身教职正教授),2021年1月全职加入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讲席教授(国家级高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相关多项产业技术包括可靠性保护技术、可靠性失效分析技术、超低功耗设计技术、传感器芯片设计技术;在微加工技术与精密制造/先进纳加工技术等均取得代表性的工作;主持西班牙杰出青年基金,西班牙面上基金和参与中国基金委重大项目,基金委纳米制造重大计划。 团队在分子筛材料的研发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与产业化基础,与中石化、中船、安徽海螺、包头稀土研究院、大连海鑫、山东齐创等多家单位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本项目的产业化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10 | 刘建勋 | 男 | 1979.04 | 博士 | 双聘 | 副教授 | 东南大学 | 教育、科研 | 工学博士,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2008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在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高耐碱性、高耐温性、高模量、高强度)玄武岩纤维矿石原料研究、连续玄武岩纤维量产化、稳定化制备工艺研究、基于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结构件的力学及耐久性能研究;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及应用;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性能及道路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企业合作研发项目14项。发表SCI文章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主/参编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和规范6部。研究成果应用于南京市道路工程建设、港口码头工程建设、西部地区电站大坝工程建设及广东海洋工程耐久性结构建设。 |
11 | 阮仁满 | 男 | 1962.10 | 博士 | 双聘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学术顾问 | 主持和参与国家“973”、“863”、“科技支撑”等课题9项;主持“生物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立项申报、建设方案编制与实施,主持“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申报、建设方案编制与实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与发明专利一等奖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7项,授权28项,申请PCT 专利2项,授权1项。 具有研究机构和矿山企业的工作经历,对矿山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实施条件有独到理解,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浸出相关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开发”,“矿山酸性水源头治理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开发”,“浮选表面化学与新技术新药剂开发”,“选冶工业流程诊断与优化”。将实验室基础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已有效服务于国内外矿山。 |
2024-01-07 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