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功完成特色航天育种试验 助力我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5月8日,由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组织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征集的26个品种74份育种材料随着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植物新技术、新品种在轨验证和搭载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为内蒙古航天育种事业开启了新征程。
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航天育种创新产业联盟的区域战略合作伙伴,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9家单位征集了74份空间诱变育种搭载实验材料(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荞麦、燕麦、蒙古黄芪、紫花苜蓿等26个品种,均为内蒙古优势特色作物、杂粮、中蒙药材、牧草和果蔬),开展航天在轨验证和搭载实验,旨在通过空间诱变实验育种,快速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农作物新品种、新种质资源,有力支撑我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搭载育种材料的试验船在轨飞行约67个小时,轨道高度约300~8000公里。试验船在轨飞行期间,穿越范艾伦辐射带,接受的空间总辐射剂量和微重力环境均与以往神舟飞船、天宫实验室和返回式卫星所经历的空间环境不同,为开展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空间诱变和航天育种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会。
航天新品种
航天搭载甜菜品种选育
航天新品种秋季作物现场观摩会
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长期致力于航天育种研究,先后培育出10余份丰产高糖型种质材料,并通过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和京蒙科技合作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平台,积极开展航天育种科技成果的转化,筛选出39个优势航天蔬菜和林果类品种,在我区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了示范种植。2018年,生物技术研究所正式加入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航天育种创新产业联盟,并于2019年成为该联盟在内蒙古区域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为内蒙古地区搭建了一条专业的航天搭载、航天育种渠道。
目前,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已与联盟秘书长单位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项目组,围绕马铃薯、甜菜、蒙古黄芪等自治区特色优势作物,联合开展了空间诱变实验材料选育和示范种植,以期选育出适合内蒙古气候条件、抗病虫害较好、产量较高、适宜规模化推广的农作物和果蔬新品种。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将深化与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围绕自治区主要、特色农作物,开展空间诱变实验、搭载材料联合选育研发、航天新品种引种示范及推广等工作,打造航天工程育种研发中心、成果展示培育基地、植物组培工场、育苗工场和能够满足品种选育、栽培试验、示范种植的各类大棚设施,实现我区优势、特色航天育种“搭、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支撑我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