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航天”共议“育种”——2024年航天育种与现代农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分论坛侧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9月21日,由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共同主办,题为“深化产学研合作 赋能高质量发展”的2024年航天育种与现代农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分论坛在首府呼和浩特成功举办。  

 

      来自80余家区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代表200多人齐聚青城,共襄一场科技界的“达沃斯论坛”精神盛宴,为践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推动航天育种与现代农业发展把脉指导、建言献策。一场行业盛会,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干货满满——播种产业新苗
  中蒙药材育种材料4份、藜麦育种材料6份……在嫦娥六号空间诱变实验材料交接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教授向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研究院移交搭载材料。

  “中国航天人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为中国航天工程育种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戚发轫说,航天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地面模拟空间环境装置,通过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对植物产生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通过严格的地面选育过程,获得优良农作物品种的过程。

  经历过“太空旅行”的种子,为什么会选择“扎根”内蒙古?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梁小虹介绍道,内蒙古是我国农牧业大区,始终致力于推动农牧业的全面升级和农村牧区的全面进步。同时内蒙古也是国家较早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做空间搭载和品种选育工作,多次借助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试验飞船,以及嫦娥6号的探月飞行器开展多批次搭载的地区。

  “通过航天育种选育的种子,一般具有高产、抗病等特点,最大优势是缩短了育种周期。”梁小虹说,目前,根据内蒙古实际情况,借助航天育种技术,重点发展马铃薯、大豆、设施蔬菜,以及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和内蒙古的一些药用植物,示范面积达5000亩。目前已经在丹参、苍术、黄芪等中蒙药材和蔬菜瓜果等领域,农业发展贡献初步显现。

  据统计,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共搭载了41份航天育种材料,为我区15家单位及团队搭载230份育种材料、示范推广了50余个航天品种,示范面积达5000亩以上,有效支撑了航天育种事业的发展。

头脑风暴——解锁发展密码

  论坛期间,“航天新品种”“天工智农AI终端”等5项航天育种与现代农业领域优秀成果发布;晟通糖业、佰惠生糖业等5家合作单位进行战略合作签约;中高会、华南农业大学、神舟绿鹏等10家航天育种创新体启动……

  “希望借助此次论坛,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将更多优势科技资源引入内蒙古,助力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和科技‘突围’工程。”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许振山表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开放、共享、协同的合作交流平台,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航天育种技术的最新进展,分享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区现代农业产业的升级与创新。

  内蒙古作为北方甜菜糖生产的第一大省区,甜菜糖产业增速明显、发展势头良好、种植效益较高、拓展潜力较大。但是,甜菜产业种植及生产等各环节的利用信息化不足,导致相关研究机构无法精准跟踪指导,制约了甜菜高产、高质目标的实现。

  “这一系列痛点与难点制约着农业发展,只有解决农业关键技术的整合,才能真正以科技创新推动种业发展振兴。”晟通糖业执行董事郑笑冉表示,我们借助此次契机,依托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建院企研发中心,开展甜菜糖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设、高产高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合作,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助力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内蒙古最早一批开展航天育种的科研机构,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早在2008年就进行了第一次甜菜种子搭载,后续先后通过神舟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和嫦娥六号等搭载了近300份航天育种材料。未来,科学院将继续推动航天育种产业整体跃升。

思维碰撞——开拓未来之路

  航天搭载的种子为什么会产生变异?在哪里产生变异?发生变异的基因或性状又是如何遗传下来被人类所利用?……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陈志强教授作了《航天育种助力种业创新》主旨发言。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长、番茄育种和无土栽培专家研究员杜永臣作了题为《高品质育种促进番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杜永臣表示,围绕番茄做文章,并不是“小题大做”,高品质番茄育种体系不仅在蔬菜连作障碍克服技术、日光温室蔬菜节能高效全季节生产技术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而且在蔬菜种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一环,奠定了我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重要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成品种类型单一,优良种质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我国马铃薯品种选育的主要限制因素。”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研究院院长金黎平在《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及其科技需求》报告中给出了“内蒙古方案”,让“土蛋蛋”成为村民们致富的“金蛋蛋”。

  国家糖料产业体系原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白晨作了《国际国内食糖产业发展现状暨我区发展甜菜制糖产业潜力》主旨发言,他说,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从根本上化解“卡脖子”难题,才能推动甜菜种业不断前进。

  聚合智慧,观点碰撞。在主题报告环节,院士专家代表从全球种业技术发展趋势、政策走向及战略研判高度出发,分享全球最新种业技术应用成果与合作机遇,共同带来了一场有关种业发展与未来的“思想盛宴”。

  “四个小时的思维碰撞让我们收获满满,这样的‘科技雨露’简直太过瘾。”与会企业家们纷纷表示,此次论坛不仅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指明方向,更是为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开出“药方”。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未来,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将继续锚定航天育种和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协同创新,风雨同舟,砥砺前行,创造内蒙古新的辉煌。

 

来源:办公室

 

创建时间:2024-09-24 18:00